中国举重队员的肌肉有多强?灭霸级中国力量真的把我惊到了!
谌利军在总成绩落后11公斤的逆境下,成功挺举187公斤反超对手,奠定胜利:
在为运动健儿们喝彩的同时,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,注意到李发彬和谌利军的肌肉,实在是太逆天了!
看看他们的日常训练就悟了,在冠军的背后,往往都是不为人知的艰辛。
这个肌肉爆发力,真的不是一般健身爱好者能够企及的水平,我甚至都数不清杠铃片有多少......
完成举重动作之后,还能稳稳的将杠铃归位。
除了练习举重之外,常规训练也一个都不能少。
做杠铃弯举时,炸裂的麒麟臂实在是太惊艳了!
日常的训练也是各种挑战人类极限,比如用杠铃完成多次负重山羊挺,还要继续保持静态悬停,
即使运动员的表情已经是“痛苦面具”,教练也不会喊停。
这个背部肌肉,就问各位是什么水平?
除了成功夺冠的辉煌时刻,以及不知疲倦的拼命训练, 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伤痛。
练习举重这样突破人类极限的项目,受伤是在所难免的。
比如李发彬因常年练习举重,导致两边的锁骨一高一低,脖子也被磨出一个洞。
谌利军曾经在比赛中手臂肌腱断裂,差点就提前结束了他的举重生涯。
然而在伤势恢复后,他又继续投入到备赛状态,只为圆自己一个奥运冠军梦。
细心的肌友会发现, 他手臂上现在还有一条15cm的伤疤。
有人觉得举重过于反人类,动不动就要举起自身体重三倍的重量,观赏性也不高,还容易受伤,没有存在的价值, 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。
对于这些专业的运动员来说,每一次的全力以赴,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力量,就是意义,就是价值。
如果是一个不了解举重的普通观众,看到的只是一个强壮的运动员把杠铃举起来的过程。
但对于运动员来说,每一次比赛,都是举重技术、比赛对抗和比赛策略的较量。
奥运会的口号本来就是 “更快、更高、更强”,每一项运动实际上都在挑战人类的极限。
正是因为这样,才有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、振奋人心的比赛。
不论结果,每一位努力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,都值得大家点赞!
本图文整合于网络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